最近,院长看到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孤独摇滚》获得了年度最佳而非《边缘行者》?
《孤独摇滚》和《边缘行者》都是2022年的优秀动画,也都曾在中文互联网上掀起过讨论热度。在查阅过多个评分网站后,院长发现多数情况下,二者都并非年度最佳,但《孤独摇滚》的评分确实要比《边缘行者》要稍高一些。
于是产生了新的问题:《孤独摇滚》和《边缘行者》各自好在哪里,差在哪里?凭什么前者能比后者得到更广泛的好评?
显然,二者不是同一类型的作品,不能一概而论,但在“广泛”和“好评”这两个层面上还是可以放在一起讨论的。
《孤独摇滚》
《孤独摇滚》的类型是喜剧,是一部轻松搞笑向的音乐动画。
故事发生在和平的现代社会,主人公是社恐阴角,同时有着高超的吉他技术,家庭幸福美满,父亲、母亲、妹妹友善可爱,还有一条可爱的狗狗。
《孤独摇滚》首先做到的,就是满足喜剧的基本功能——搞笑,并用夸张的演出将其发挥到极致。至于演出方式是否具有开创性,对普通观众而言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足够有趣、贴合作品。
音乐方面,live感染力优秀,音乐本身对于非科班出身的一般人而言也足够好听。
最后,对“孤独”这一当代症候做了一定程度的探讨,虽然并不深入,但足以引起共鸣。
而《孤独摇滚》剧情简单直白、人物形象相对扁平化、对“孤独”没有更深层思考等不足之处,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它做得还不够完美,但更多的是喜剧这一类型带来的必然结果。
这里引用《故事》中的真知灼见:
动作/探险片和滑稽剧要求人物保持简单,因为复杂性将会把我们的注意力从惊险动作或滑稽笑料上分散开来,而惊险动作和滑稽笑料是这些类型不可缺少的。
我们常说,喜剧的内核是悲剧,喜剧应有攻击、嘲讽社会现象的功能。
但喜剧之所以是喜剧,就是因为所有的反思和沉重都必须限定在一定范围内:角色不能受到真实的伤害,可以让观众感到尖锐、刺痛,但必须让观众可以忍受。
《孤独摇滚》毕竟不是后藤的独角戏,她处于两个阳角和一个特立独行者的包围之中,作品本身的调性决定了它就该以轻松的情绪为主。
更何况,无论是后藤独自一人时的低气压自白、演出后的落寞,还是和圣虹夏的交心,都为《孤独摇滚》带去了一抹独特的疏离感和反思性,这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总结:《孤独摇滚》在搞笑、音乐、孤独等多方面都交出了不错的答卷,做到了在自身类型下没有硬伤,并把搞笑发挥到极致,虽然还有一些美中不足之处,但都是无伤大雅的吹毛求疵,是一部基本符合观众预期的作品。
《赛博朋克 边缘行者》
《赛博朋克 边缘行者》的类型是悲剧,是一部严肃向的科幻爱情动画。
它是基于游戏《赛博朋克2077》世界观制作的前传性质的原创衍生动画,故事发生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假想未来,主人公生活在贫民区,和母亲相依为命,被同学霸凌,而且母亲在第一集就因社会资源分配不均遭遇不测。
科幻作品展现的往往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后的异化和社会混乱,并借助微小个体对宏观社会的以卵击石的抗争揭露深层问题。
显然,这样的作品对世界观构建、人物动机、情节推进、行为逻辑都有着极高的硬性要求,同时还要求对人物和社会的深层揭露。
在《赛博朋克 边缘行者》中,大卫和露西身不由己的爱情悲剧就是礼崩乐坏的赛博世界下无数普通人的缩影,二人的爱情悲剧后劲极大,可以长达数周之久(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赛博朋克 边缘行者》中的爱情故事令人动容,配乐极为出色,站在游戏肩膀上的世界观构建也比较完善。
但是大卫仅有在故事中期大哥死亡后的一次成长,之后就没有了复杂的人性变化,大卫开始如飞蛾扑火般走向必然的灭亡,虽然符合人物性格,但也因此失去了进一步揭露社会问题的叙事空间。
还有经常被一些观众诟病的后期大卫和露西的行动逻辑,在喜剧中不成问题,但在悲剧中却举足轻重,因为在这里,一时不慎是会对角色造成真实伤害的,尤其是死亡。
观众不是不能接受角色性格使然的行动,而是希望有经过深思熟虑的、可以让自己接受的更优解。
造成以上问题的一大原因在于,《赛博朋克 边缘行者》是戴着枷锁的。作为游戏宣传动画、前传动画,不能把故事讲得太深、把世界观讲得太详尽,吸引观众去玩游戏才是动画的主要任务——这个任务完成得非常出色。
可以发现,在《孤独摇滚》那里无伤大雅的人物复杂弧光、社会揭露、主题深度挖掘,在《边缘行者》这里都成了重要的评判标准。因为《边缘行者》走的就是比《孤独摇滚》更艰难的赛道,就是会面对更严苛的评判标准。
对于这看似不公平的评判标准差异,罗伯特·麦基在《故事》一书中也给出了独到的总结:
人际和内心冲突的故事,如教育和赎罪情节,则要求人物的复杂性,因为简单化将会剥夺对人性的洞察,而对人性的洞察又正是这些类型所必需的。
简单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我们不能要求白糖吃起来很咸,也不能要求食盐吃起来很甜。
所以,是《孤独摇滚》和《边缘行者》的不同赛道,决定了观众对二者的不同预期和评判严苛度。
《孤独摇滚》是合家欢喜剧,我们的预期就是轻松,它很好地完成了自身类型的任务,近乎完美地符合我们预期,几乎没有短板。
《边缘行者》是黑深残悲剧,我们的预期就是严肃对待,它对爱情的描写出神入化,但自身类型下的一些任务做得还不够好,因而没能达到一些观众的预期。它的优点非常突出,缺点不大,却令人如鲠在喉。
以上就是造成二者“好评”层面微小差异的原因。
至于“广泛”,轻松喜剧和沉重悲剧对受众的影响显而易见,“社恐”和“孤独”也更有亲近感。
更何况还有一个重要的场外因素,《边缘行者》不是全年龄作品,在大部分国家都是14+、15+、17+甚至21+的限制级作品,而更高年龄的观众群体对剧本深度的要求也会更高。
关于演出
最后聊聊我对演出创新性的看法。
喜剧的演出就是需要尽量夸张,悲剧则以稳健为主。
《孤独摇滚》的演出确实非常优秀,但说是新标杆还是有点强行抬高了。这种演出在SHAFT作品如《再见!绝望先生》、《物语系列》、《荒川爆笑团》,汤浅政名监督的《心理游戏》、《四叠半神话大系》中都是常见手法。
按这个标准,《边缘行者》也是一种标杆,例如五十岚海负责分镜的第6话,充分展现了五十岚海的鲜明且难以复制的个人风格。
他在21年的《SSSS.电光机王》第10话表现同样亮眼,今年的《天国大魔境》第10话更是表现惊艳,也能称得上是具有开创性。
总之,只要适合作品本身的演出,就是好演出,只要能打动人心的作品,就是好作品。
人气、排名、评分,都是源自他人的。
相信自己的第一观感,那才是最真实、最真诚、最本质的评价。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edu/397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