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用户投稿

宋英宗的生平简介资料(宋英宗赵曙背负大宋由盛转衰的恶名)

宋英宗,背负大宋由盛转衰的恶名,姗姗来迟,匆匆离去。

命运与宋仁宗开了一生的玩笑。

他的降生,算是老天对他爹宋真宗最后的眷顾。在宋真宗赵恒哀叹命中无嗣不强求、打算放弃最后的努力时,皇后身边的侍女,为他诞下半生以来唯一的一个皇子。

这便是后来的宋仁宗,命悬一线,大宋江山总算是后继有人了。

像是注定要断流的河流一样,宋仁宗没有他爹那半点幸运,尽管一生宽厚待人、对后宫宠爱有加,年过半百之后,仍未养育一个可以托付大任的子嗣,大宋香火在自己手中眼看要断了。

情急之下,宋仁宗收养了堂侄,那个与父亲同父异母的叔叔的孙子赵宗实,赐名赵曙,就是后来的宋英宗。

赵曙登上皇位,走走停停,经过了漫长的等待。四岁时,第一次进皇宫,被收养为皇子,一旦养父宋仁宗诞下皇子,赵曙便被送回濮王府。

皇子不幸早夭,他又被接回宫中,宋仁宗也是命运多舛,儿子屡屡夭折,赵曙被迎进来、送回去,来来回回折腾了三次。

最后一次是在他三十一岁的时候,在宋仁宗病逝前半年,赵曙才被正式立为皇太子。这一年,是宋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第二年,赵曙登基,是为宋英宗。

至此,大宋王朝正好走完百年历程,传承四帝,抵御了北方少数民族统治的侵略,巩固了中原王朝的统治地位;

阻碍了五代以来国家分裂的脚步,确立了大宋王朝在民族融合、社会稳定、中原统一方面的历史贡献。

这一时期,宋朝政治开明,经济繁盛,文化繁荣、国内富足,奠定了北宋在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上的历史地位。

在这艰难的进步中,宋英宗赵曙登上了历史舞台。从四岁被立为皇子,到三十一岁登基,中间是漫长的二十多年等待,与历史上屡屡发生的皇位争夺战相比,赵曙最后的态度颇具仁者之风。

据记载,每次请他入宫为嗣,他都要反复推辞,最后一次接到皇帝诏书,他竟上了十多道奏疏推辞,要不是他的老师周孟阳劝诫,讲明利害,赵曙还不一定最后进宫。

也许是压抑太久,也许是内心真正很惶恐,这个赵曙远没有帝王将相那种与生俱来的宏图大略。

即位才几天,本是生龙活虎的年纪,竟患上了心理疾病,时好时坏,称病达一年之久。期间,由曹太后,也就是赵曙宗法意义上的母亲垂帘听政。

思想上有病,态度上必然有所反应。

即位一年来,赵曙对做好一个帝王不够积极进取,反倒对嗣母曹皇后百般挑剔,甚至下旨曹太后一切用度,要他下诏同意后才能使用,惹得曹太后非常有怨言,常常在帘子后面向大臣们哭诉。

两宫不和,大臣们为难,摆不好立场,最终影响的是朝廷的统治和天下大事。多亏有韩琦和欧阳修那样胸怀天下的臣子,母子之间两头劝:

劝皇太后,你把天下都给他了,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劝皇上赵曙,父母慈爱,儿女孝顺那不叫真孝顺,只有父母有缺陷,儿女仍然孝顺才是真孝。

一年多来,大臣们两头跑,两头哄,总算是平息了母子之间的不和,曹太后撤帘还政,赵曙勉强放下包袱,正式履行帝王之责。

宋英宗赵曙亲政后办的第一件大事,却是亲生父亲的名分问题。赵曙的亲生父亲是濮安懿王,以皇帝为首,整个朝廷讨论的是他的皇室地位问题,所以叫“濮议”事件。

讨论的焦点是以谁为皇考的问题。皇帝赵曙和宰执韩琦、欧阳修等主张,尊生父赵允让为皇考,而主持礼仪的王珪、吕诲等虽然身份低下,但坚持认为赵曙应该尊宋仁宗为皇考,生父赵允让为皇伯。

朝议之时,群臣大部分支持王珪和吕诲,皇帝的意见被孤立起来了。这一争,争了一年半,成为北宋历史上影响较大的政治事件。

最后的赢家是皇帝赵曙,生父赵允让为皇考,准备为其另建太庙、上谥号,吕诲等三名御史遭贬黜,被贬出京师。

治平四年正月初八,宋英宗赵曙病逝,享年三十五岁,在位不足四年。

上位之路漫长而又压抑,继位之后心情不爽,生病一年多,“濮议”务虚一年半之久,仅有一年时间,宋英宗赵曙才有心思为大宋操劳,除过遗憾,他还能为历史遗留下什么?

有资料记录,治平二年,也就是赵曙登基的第三年,朝廷国库岁入银两仅一亿一千六百一十三万两,而官费、军费等支出却达一亿二千零三十四万两,入不敷出,宋朝首次出现亏空。

这一时期,为大宋王朝由盛转衰埋下了种子,作为权力顶层,皇帝赵曙要为此承担主要责任。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26181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