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墙那头传来的咒骂,像一根冰冷的针,刺穿寂静的夜,让这位年过九旬的老人再次睁着眼直到天明。
她时常蜷缩在床头,耳边回荡着墙那头的骂声,眼前是儿子儿媳冰冷的目光,以及那两个始终对准她院落的摄像头——像一双永不闭合的眼睛,日夜注视着她的一举一动。
拆迁风声起,亲情现裂痕
曾经,这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庭。刘老太与儿子郭林一家相邻而居,本是守望相助的亲情佳话。直到两年前,拆迁的消息像一块试金石,照出了人性深处的暗面。
利益的诱惑像一面放大镜,照出了人性中隐匿的贪婪。
起初,郭林夫妇只是旁敲侧击地跟刘老太聊起搬家的事,言语间试探着问她“想不想去城里住?我们都租好房子了,那里生活更方便……”。刘老太没多想,还笑着说:“我这把老骨头,哪儿也不去,就守着这老房子。”可她没注意到,郭林夫妇听到这话时,脸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不满。
没过多久,郭林夫妇的态度就变了。他们不再绕圈子,直接跟刘老太提出,想在老宅确权时,将房屋产权都登记到自己名下。刘老太愣住了,这栋老宅是她和丈夫一砖一瓦盖起来的,承载着夫妻俩一辈子的记忆,更何况她还有一个女儿,怎么能登记到郭林一人名下?她当场拒绝了这个要求。
被拒绝后,郭林夫妇彻底没了往日的客气。从一开始的“好言相劝”,到后来的步步紧逼,最终演变为长期的威胁、恐吓与精神压迫。他们不再只是言语上的冒犯,儿子开始阻挠邻里前来探望,将她隔绝成一座“孤岛”。这种无形的控制,以一种不留伤痕,持续侵蚀老人精神防线,导致长期处于恐惧状态的刘老太夜不能寐,原本硬朗的身体也每况愈下。
“你个老不死的,房子留着给郭晴,你就听她糊弄你......”郭林口中的郭晴,是自己的妹妹。在郭林看来,自己的妹妹接触老母亲,无非就是想和自己抢夺房产。不久后,郭林在自家房檐下安装了两个摄像头,24小时对准母亲的院子。

一纸保护令,司法初介入
女儿郭晴来看望母亲时,发现了她的变化,追问之下才知道事情的原委。郭晴又气又急,找到哥哥郭林理论,可郭林不仅不听,还指责妹妹多管闲事、想抢家产,兄妹俩吵得不可开交,最后不欢而散。看着母亲日渐憔悴的模样,郭晴心疼不已,在亲友的建议下,她陪着母亲来到密云法院,决定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那天,刘老太坐在法院的接待室里,双手不停地颤抖。她盯着纸上的字出神——活了九十多年,她从没想过,自己会因为家事,要跟亲生儿子对簿公堂。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她一笔一划地在申请书上写下名字、按下手印,声音哽咽着说:“我真的没办法了…… 他们天天骂我、盯着我,我活得不像个人样啊……”
承办法官在审查案件后,认定郭林夫妇的行为已构成精神侵害,符合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法定条件。法院依法作出裁定:禁止郭林夫妇对刘老太实施辱骂、威胁、骚扰等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这份保护令,本应是阻隔暴力的第一道防线,却未能让郭某夫妇收敛。
郭林公然砸毁了两人之间的院墙。那道墙,也深深砸在了老人的心上。
“我连在自己院子里晒太阳都感到有人在盯着我,”刘老太向法官哭诉,“他们就是想逼我搬走,逼我放弃这个房子。”
这两个冰冷的摄像头,成了压垮老人的最后一根稻草。在极度恐惧和无助中,她再次向法院求助,申请强制执行保护令。
执行法官上门,刚柔并济破局
保护令不是一纸空文,它是法律划出的红线。
执行局在接到申请后,高度重视,考虑到刘老太已94岁高龄,执行局局长周铁军决定亲自带队上门,“老人年纪这么大,我们不能让她再跑一趟法院。”
那天下午,执行团队同时做了两手准备:一方面,周铁军与余晓磊法官来到刘老太家中,耐心倾听她的诉求,安抚她的情绪;另一方面,他们立即约谈郭林夫妇,严肃指出其行为已构成对人身安全保护令的公然违反。
“现在这样持续给老人精神压力,已经触碰到了法律的边界。”余晓磊的语气里少了几分强硬,“更重要的是,你们现在的做法,已经违反了人身安全保护令的要求。”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在场的人,继续说道:“法院出具保护令,本意是想给老人一个安稳的生活环境。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法院也只能依法采取相应措施,这肯定不是大家想看到的结果。”
听到这,郭林夫妇彻底慌了,之前的强硬态度荡然无存,慌忙解释道:“我装摄像头是为了防盗,砸墙是因为院墙太旧了,我是为了我妈好!”
“如果真的是为了她好,就不会让她落得夜不能寐的地步。” 余晓磊缓缓开口,“如果真的是为了她好,更不会把她逼到连出门都要犹豫的境地。”
他停顿片刻,目光落在他们身上:“你们自己也是为人父母的,应该能懂——谁都不希望老了以后,子女会这样对待自己。老人家辛苦了一辈子,想要的其实很简单,不过是一个安稳的晚年,还有作为长辈该有的基本尊严。”
余晓磊的话,让郭林低下了头。
修复的不仅是院墙,更是人心
考虑到刘老太长期遭受精神侵害,心理状态不佳,执行局法官们还特意联系了“密之语”心理工作室,为她安排了一次专业的心理疏导。
那天,阳光很好,刘老太坐在屋子里,眼神里却满是戒备。心理咨询师没有急着疏导,而是坐在她身边,轻声问:“大娘,最近睡得还好吗?”
一句平常的问候,让老人眼眶红了。“我睡不着啊,一闭眼就听见他们骂我,总觉得他们要冲进院子里……”
她握着心理咨询师的手,把两年来的委屈、恐惧、失望一股脑地说了出来——从最初一家人的和睦,到拆迁消息传来后的变化,再到被儿子儿媳辱骂、监视的日子,说到动情处,她老泪纵横;说到释然处,她长叹一口气。
“我已经很久……没有这样轻松过了。”她轻声说。
一面锦旗,一纸信笺,一份迟来的安宁
在法官刚柔并济的执行策略下,郭林夫妇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他们最初辩解“只是为了防盗”,但在法官出示相关证据、阐明法律后果后,终于低下了头。
他们很快拆除了那两个对准母亲院落的摄像头,并修复之前砸毁的院墙。看着儿子亲手拆下摄像头,刘老太眼眶湿润,两年来的恐惧和委屈在这一刻终于得到了释放。
案件圆满执结后的一个清晨,刘老太特意让女儿郭晴根据自己的口述整理了一封感谢信。
信中,她写道:“我生于1932年,这一生见证了国家的风风雨雨,从未想过自己的晚年会因家事而陷入如此困境……感谢法官们,是你们让我相信,法律不只是冷冰冰的条文,更是守护百姓安宁的温暖力量。”

不仅如此,刘老太亲手将一面写着 “执法为民担使命 保护令前践初心” 的锦旗送到了密云法院执行局。

这是一位普通的老人,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着对法律的信任,对法官的感激。
那道被砸毁的院墙,终于被修复。而刘老太心里的那道墙,也在司法的温度中,一点点瓦解。
如今,刘老太的院子里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天气好的时候,她会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晒太阳,看着院墙上的花慢慢绽放;晚上,她不再失眠,能安安稳稳地睡上一整晚。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执行案件,而是一场关于尊严、关于安宁、关于晚年如何被温柔以待的守护。法律不只是冷冰冰的条文,也可以是暖融融的光,照进那些被阴影笼罩的角落。
(注:文中当事人姓名均为化名)
供稿:北京密云法院
编辑:孙浩淼 刘宇航
审核:张磊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ngyan/78682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