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热点事件点评(2022热点事件点评200字)
“这次手术,我真是重生了!”2022年9月26日,患糖尿病30年、深受糖尿病肾病综合征折磨的王萱(化名),从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简称海医二院)康复出院了。出院时,她满面笑容,让人感受到她来自心底的喜悦和人生久违的轻松。
2022热点事件点评(2022热点事件点评200字)
十多天前,她在这家医院接受了肾胰腺联合移植手术,整个治疗过程非常顺利。该院器官移植科自2018年开科以来,已有667位患者接受了器官移植手术,成功迎来重生,让濒危的生命再放异彩。
这重生的背后,离不开器官捐献者的大爱无疆,也离不开器官捐献协调员和器官移植团队的艰辛与付出。他们在生死之间摆渡,化腐朽为神奇;他们两手托起生死,让生命再放异彩。
他们,又被称为生命摆渡人,延续着生命的一曲曲赞歌。
海医二院移植医学团队专家在进行器官移植手术。海医二院供图
重生让生命再放异彩
今年59岁的王萱是幸运的,等待了9个月,迎来了第二次重生的机会。
9月13日上午10点半,王萱接到一个通知,“海口有一个供体与你配型相合,可以做肾胰腺联合移植,你能前往海口做手术吗?”
挂断电话,王萱心情平静,她想顺其自然地面对移植这件事。两个月前,她刚经历一个希望燃起又破灭的过程。30年前,王萱患上糖尿病,慢慢地出现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肾病综合征。2019年底,她接受了眼部手术。
最危险的一次是在2020年3月19日,当时王萱病情加重,喘不上气,出现心衰、呼衰和肾衰,生命危急。家人将她送往当地医院抢救,成功抢回一命,但肾的问题没有解决,仍然全身浮肿、基本无尿。
13日晚,王萱来到海口,并在海医二院器官移植科住院。14日中午12点,她被推进手术室,接受了肾胰腺联合移植手术。历时7个小时,手术顺利完成,被推出手术室的王萱,听到爱人在呼唤“感觉怎么样,睁睁眼!”
做了肾胰腺联合移植手术的患者王萱(化名,右)拉着蒋鸿涛医生的手,表达感谢。记者王洪旭摄
当时,王萱有点意识,努力了好久睁不开眼,但她从医生与爱人的聊天中知道,“这次手术成功了。”
术后恢复非常快,王萱住院12天就出院了。王萱说,这个医院非常好,从医生、护士到工作人员都非常好,非常负责,给了她无微不至的照顾。
当天,八岁的芯芯也在海医二院接受了肝移植手术,迎来了新生。芯芯四岁时发现患有肝母细胞瘤,并于同年做了肝母细胞瘤切除及自体肝移植术。本以为孩子从此可以健康成长,可在2019年复查时发现肿瘤复发,从此芯芯一家踏上了四处寻医的道路。3年来,芯芯多次手术化疗,妈妈已经记不清孩子住过多少次院。而再次肝脏移植成了芯芯最后的希望。
“手术很成功,孩子恢复得还可以。”易女士说,接到电话得知可以做肝移植手术时,心情特别激动,孩子终于有希望了。如今,孩子接受移植手术后,一天天恢复,这让他对未来生活充满了希望。
摆渡让生命接力生命
一个生命的结束,让另一个生命新生。
生命摆渡的背后,是器官捐献协调员托起了生死的两端,一边面对死亡,一边迎接新生。
宋志安就是一名海南省器官捐献协调员,他架起生命的桥梁,完成了一场又一场生命与生命的接力。
器官捐献协调员宋志安,刚见证完一例器官捐献手术。记者王洪旭摄
“器官移植不等人,器官捐献协调也要争分夺秒。”宋志安说,人体器官捐献应当遵循自愿、无偿的原则,有一些捐献者在生前有捐献的意愿,或者进行了器官捐献登记;而有一些捐献者生命垂危之际,尚未了解器官捐献政策,这时候就需要器官捐献协调员与捐献者家属进行沟通、讲解政策,传递人间大爱。
9月14日。这一天,一位不幸离世的爱心捐献者,捐出了他的一个心脏、一个肝脏、一个肺脏、两个肾脏、一个胰腺,一共六个器官。
这一天,有7位各种脏器功能衰竭的患者,终于等到了与自己原本已经每况愈下的脏器相匹配的器官。这其中就有王萱和芯芯。
“感谢捐献者的善心,给了我女儿新生。”易女士提起爱心捐献者,心中满是感激。她说,捐献者给了孩子生命,没有他的捐献,小孩就不能做移植。
“逝者捐献器官给我们,一定会保护好,替他延续生命。”王萱说,感谢逝者的大爱无疆。
经了解,该捐献者因遭遇交通事故住院,由于病情危重,经相关科室医生初步评估符合脑死亡状态,救治无望,医生告知了家属病情。宋志安在与家属沟通中,得知患者生前有捐献器官的意愿,于是向家属讲解了器官捐献流程和相关政策。最终,家属同意捐献器官挽救他人生命。
“面对即将逝去的亲人,家属都比较悲痛。”宋志安说,作为一名器官捐献协调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能力,有时也有可能挨骂,但他非常理解家属的心情。
据海医二院移植事务管理科主任文全介绍,宋志安大学学的是临床医学专业,在成为专职器官捐献协调员之前,在海医二院医务科工作,负责调解医疗纠纷,处理医疗纠纷,锻炼了他的心理素质。要完成器官捐献,国家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各项手续必需完备,为了完成捐献者的遗愿,协调员经常需要远赴外地省份找家属签字。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2019年农历腊月。
当时,一名在海口务工的黑龙江中年男性不幸遭遇车祸,经积极抢救仍未摆脱脑死亡的命运。宋志安打电话与患者家属沟通相关情况,家属商量后同意捐献,但其父母年迈无法来海口。为了完善手续,宋志安从海口乘7小时飞机到哈尔滨,登机时海口气温零上20几度,下飞机时哈尔滨是零下20几度,气温跨度超40度,整个黑龙江白茫茫一片,从哈尔滨太平机场乘车到火车站,因为已经腊月廿九,火车站广场务工回乡人员很多,要想买到火车票是不可能了。
于是,宋志安只好临时改乘汽车,包了一辆车直接赶过去。此时的东北大地冰雪路滑,一路小心翼翼,历时8小时,终于到达密山市白泡子乡捐献者的老家,当时已是年三十凌晨2点多,他跟家属沟通完签好字,又连夜赶回哈尔滨,再回到海口。大年初一,这位患者顺利完成器官捐献,捐献了心脏、肝脏、肾脏、肺脏,拯救了5条生命。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文全说,器官捐献协调员工作很艰辛,非人间大爱者不可为之。
共情被捐献者大爱所感动
在器官捐献协调中,协调员常被患者家属感动。
“有一次,我也跟着家属哭了半天。那个场景,受不了。”海医二院的另一位协调员蔡丽萍说,在与家属真诚的沟通中,容易与家属共情,也常被患者及家属的善举所感动。
2020年5月,一名刚出生40多天的婴儿因患遗传性疾病救治无效,出现了脑死亡,当父母得知求医无望,可以捐献孩子的器官挽救他人时,当场崩溃大哭。在与孩子父母沟通中,蔡丽萍眼含热泪,耐心给孩子父母讲解相关政策,经过痛苦的心理挣扎后,父母决定捐献孩子的肝脏和肾脏,挽救了3个孩子的生命。
2020年6月11日,中国器官捐献日,海医二院移植医学团队宣传器官捐献知识。记者王洪旭摄
今年2月10日,在三亚一家饭店做厨师的徐立军,不幸突发脑出血,病情危重,送往当地医院救治,但随时有生命危险。工作人员核实其身份时,发现他是一名器官捐献志愿者,于2021年12月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登记管理系统做了登记注册。原来,他生前了解过器官捐献知识,觉得捐献器官能救他人生命,很有意义。
当时,宋志安与徐立军的哥哥通过视频沟通,确认了器官捐献事宜。在徐立军的生命走到尽头时,完成了他人生的最后心愿,捐献了全部大器官(心脏、肺脏、肝脏、肾脏)、眼角膜、遗体,捐献的器官挽救5名终末期患者的生命,让2名患者重见光明。此外,其遗体捐献给海南医学院做医学研究,续写人间大爱。
器官捐献,生命永续。作为一名器官捐献协调员,宋志安时常被捐献者的大爱所感动。他自己也成了一名器官捐献志愿者。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系统平台上,他是第126110位志愿登记者。
作为器官捐献协调员,宋志安全年无休,每天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准备着赶往全省各医院,不论家里有多大的事儿,一切都服从捐献工作。“半夜收到通知,也立即出发,必须为捐献移植赢得时间。”
据初步统计,自2017年以来,宋志安作为器官捐献协调员成功协调了292例器官捐献案例,帮助近千人重获新生。
“这几年工作下来,见了太多的生离死别,有许多生命无法挽回时,通过器官捐献得以延续,将爱心传递,让人觉得很有成就感。”宋志安说。
OPO医生李德胜认为,尊重死亡与尊重生命同等重要。作为一名从事器官捐献的医生,从事这项工作的第一原则就是要尊重死亡。多年来,他接触过很多器官捐献志愿者,有的捐献者选择默默捐献,不想让大家、特别是他们周围人知道。从器官捐献的角度看,每一位移植受者的新生,都让捐献者家属默默承受了莫大的悲痛与无尽的思念,因此不论是获得器官的移植受者,还是我们移植工作者,乃至整过社会,都应该感激捐献者及捐献者家属,是他们的捐献和支持,让生命延续,让爱留人间。
移植延续生命赞歌
没有器官捐献,就没有器官移植。
“对于器官功能衰竭者来说,他们度日如年,不知道死神和器官哪个会先到,很多鲜活的生命都在等待中离开了这个世界。”海医二院器官移植学科带头人、海南移植医学研究所所长王毅教授表示,器官捐献对于捐献者来说,延续的是稍纵即逝的生命,对于受捐者来说,绽放的是可遇不可求的光彩。如何让捐献者的这稍纵即逝的生命礼物,重放人生的光彩,其关键在于移植医学的进步与发展。
海医二院移植医学团队专家在进行器官移植手术。海医二院供图
器官移植手术被称为“外科手术王国皇冠上的明珠”。王毅说,器官移植不仅需要过硬的移植技术,还需要多个团队的密切配合,考验的是一家医院的综合实力和学科底蕴。
今年9月14日,海医二院移植医学团队近200名医护人员通力协作,历时18小时,成功完成一台心脏移植、两台肺移植、一台肝移植、一台肾移植和一台胰肾联合移植共6台大器官移植手术。目前每一位受者都恢复良好,大部分都已出院。
三台ECMO同时运转,六台大器官移植手术同时进行,这背后需要一支强大的器官移植团队。王毅是海医二院器官移植团队的“领头雁”和“指挥官”,每次大型移植手术他都现场指导并参与手术。
“我比较喜欢别人叫我‘王老师’或‘王医生’,我喜欢我正在从事的医生和教师这两个职业。”2018年4月,王毅作为海南引进的“好院长”,来到海医二院工作。当时,王毅已是国内知名器官移植专家,曾主持完成中国首例ABO血型不相容亲体肾移植手术和中国首例ABO/Rh双血型不相容亲体肾移植手术,填补国内两项空白。
“器官移植有很多特殊性,是把一个行将就木的人可利用的器官,通过现代医学的技术,嫁接到一个需要进行器官功能替代的人身上去。”王毅说,因此器官移植医生要具备3个条件:一是需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人文情怀;二是需要有深厚的医学功底和精湛的移植技术;三是需要有极强的协调能力。缺了任何一个都不可能做好,也不可能成为倍受尊重的生命摆渡人。
为此,海医二院引进和培养了一批器官移植人才。其中,海医二院器官移植科副主任蒋鸿涛,就是当时引进的“好医生”。他不仅参加了笔试、面试,还参与做了一台肾移植手术和一台肝移植手术,最终成了海医二院器官移植团队的一员。“这里有希望、有需求、有平台,所以我来到这里。”蒋鸿涛说。
王毅教授(右一)在手术中。海医二院供图
“在器官移植领域,王毅教授的口碑很好,我被他的诚意打动,从北京来到海南。”海医二院肝脏移植科主任李威说,去年退休后的他受王毅教授邀请到海医二院看看,最终决定留下来发挥余热。当时,北京、重庆、上海等地的大医院都曾向李威伸出橄榄枝,但被他拒绝了。
“恢复得不错,要好好地呵护,让这份爱延续。”9月27日上午,李威为肝移植患儿芯芯查房,叮嘱孩子母亲多关注芯芯的情况,有什么情况及时给值班医生反馈,帮助孩子尽快恢复。
海医二院肝移植科主任李威看望肝移植患儿芯芯。记者王洪旭摄
海医二院院长徐剑表示,2018年7月,海医二院器官移植科成立,是海南省首个器官移植专科。2021年4月13日,海医二院肾脏移植科、肝脏移植科、肺移植科正式开科,海医二院心血管病医院心脏移植组也正式组建完成,标志着海南移植医学发展又迈出了坚实一步。截至目前,该院器官移植团队已成功完成器官移植667例,其中完成肾脏移植483例,肝脏移植130例,肺脏移植(包括心肺)29例,心脏移植6例,胰肾联合移植12例,单纯胰腺移植2例,肝肾联合移植4例,心肺联合移植1例。
四年多来,海医二院移植医学团队,让667名患者重获新生,延续生命赞歌。
目前,该移植医学团队有近200名医护人员,能常规开展心、肝、肺、肾、胰五大器官移植及其联合移植,不仅解决海南本地此类疾病的就医问题,而且还有许多患者慕名来海南求医。
攻坚愿早日将猪肾移植给人
“生命礼物”不仅数量极少,而且可遇不可求。
在我国,排队等待“生命礼物”的队伍很长,现在每年约30万人因末期器官功能衰竭需要移植的病人中,仅1万多人有机会获得器官移植,供需比例为1:30,器官短缺依旧是制约器官移植事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海医二院移植医学团队专家在进行器官移植手术。海医二院供图
作为我国攻克跨血型肾移植难关的先行者,王毅选择来海南的目的非常明确——希望尽早将猪的肾脏移植给人。“海南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建设自贸港,有很多政策支持。”王毅说,希望利用博鳌乐城先行区的特许政策,能够尽快让这种在全球还没有走向临床的新方法、新技术,能够在海南进行亚临床和临床研究。
时光回溯到十七年前。王毅以“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的医者情怀,在博士毕业后,负笈东瀛,到日本北海道大学求学,立志攻克跨血型肾移植难关,为中国器官移植正名。
2006年12月14日,王毅清晰地记得这个日子。当天,他带领团队为一位高致敏O型尿毒症患者,实施了跨血型亲体肾移植手术。当时全球仅日本、瑞典和美国三个国家开展此项技术。该技术已违背了当时国内器官移植的基本原则,一旦失败,实施该技术的医生,可能面临身陷囹圄的风险。但为了尽快赶上国际先进水平,王毅豁出去了,“别人能做到我们一定也能做到”。
手术中,切肾、修肾、植肾、开放血流;移植肾颜色鲜红,张力正常,转层流病房……一切看似比预想的顺利。正当大家要松一口气时,大出血发生了!
按照事先预案,经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抢救措施,最终血止住了,跨血型肾移植成功。从发生大出血到最终止住血,该病人使用的血液制品就达二万三千多毫升,相当于将这个人的全身血液换了六遍。
在海南,2018年12月王毅教授带领器官移植团队成功将一位血型为AB型的母亲的左肾移植给了血型为A型的儿子。这是海南首例ABO血型不相容肾移植手术,填补了海南在此项技术上的空白。
“她儿子患尿毒症,到处求医都做不了手术,我们团队帮他做了跨血型移植手术,他们也特别感恩。”王毅回忆,手术后查房的时候,患者的父亲突然单膝下跪,向他们表示感谢,他们当时都吓一跳,赶紧将其扶起。据了解,目前小孩不仅身体康复得非常好,还完成了大学学业,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
异种器官移植是移植医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2022年3月,王毅教授异种移植团队在《免疫学前沿》(FrontiersinImmunology)杂志(SCI7.561;JCR分区Q1)连续发表两篇文章,为临床异种肾移植的方案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课题组承担2019年海南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器官功能衰竭替代治疗的关键技术研究”的子项目“异种肾脏移植临床前关键技术研究”,在中国率先建立了基因修饰猪-猕猴的异种肾移植研究体系,取得了常规免疫抑制剂方案下,猪肾移植至猕猴全球最长生存纪录。
海医二院移植医学团队合影。海医二院供图
目前,王毅教授团队除了有序推进猪到人异种肾移植的临床前研究、亚临床研究外,还在与相关单位合作快速推进异种器官移植新型免疫抑制剂研发和异种器官多功能保存液的研发两项研究,为异种移植走向临床提供可靠保障。
“我们会踏踏实实地将移植医学的平台一个个的搭建好,实现移植医学学科整体推进,将异种移植研究推向一个新高度。”王毅说,下一步希望尽快把异种移植研究工作推向临床,同时加强医疗人才队伍建设,为打造中国异种移植研究创新高地做出海南人民独特的贡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ngyan/162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