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22港元——这个数字像一记重锤,砸在每一个小米投资者的心上。2025年11月19日,小米市值跌破万亿港元大关,距离雷军9月那场慷慨激昂的年度演讲,才过去短短53天。
这53天里,小米市值蒸发超过5300亿港元——比蔚来、理想、小鹏、零跑四家车企的市值总和还要多。
图片来源于第一财经日报
看着小米Q3汽车业务单季盈利7亿元、交付10.88万辆的亮眼数据,你可能会误以为小米已经成功穿越了造车生死线。但真相往往藏在细节里。
小米总裁卢伟冰的预警暴露了实情:“2026年汽车毛利率将下滑。”这句话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好日子还没开始,苦日子就要来了。
2026年新能源车购置税补贴减半,意味着消费者购车成本直接增加近2万元。与此同时,电池新国标实施将推高研发成本。这两个政策变化,正好击中了小米汽车的软肋——尚未建立起真正的成本护城河。
一位业内资深分析师说得更直白:“小米汽车刚学会走路,政策拐杖就要被抽走了。”
如果说汽车业务是“未来危机”,那手机业务就是“当下危机”。
Q3手机收入同比下滑3.1%,平均售价下降3.6%,毛利率萎缩至11.1%——这三个数字勾勒出小米基本盘的颓势。
更致命的是存储芯片成本的持续暴涨:DRAM合约价涨21%,闪存晶圆价涨38%。这让以性价比著称的小米陷入了两难困境:涨价就会丢失市场份额,不涨价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利润归零。
雷军引以为傲的互联网模式,在硬件成本的重压下显得苍白无力。一位手机行业从业者坦言:“小米现在就像在跑步机上,越跑越累却不敢停。”
如果说财务数据是体表的伤,那安全危机就是内在的病。
2025年3月安徽SU7事故中AEB未触发、车门锁死;10月成都SU7 Ultra碰撞起火。这两起事件在社交媒体上引发超过7亿次讨论,彻底击穿了用户对小米汽车的安全信任。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雷军“安全是基础,好看是第一”的回应,被广泛批评为避重就轻。一位车主在论坛上写道:“当车企开始把‘好看’放在‘安全’前面时,我们就该警惕了。”
资本市场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了态度:在对小米汽车安全性产生质疑的背景下,做空仓位一周激增53%,公募基金Q3减持108亿元——这是最严厉的判决。
面对小米的三重危机,资本市场的分裂同样明显。
一边是对冲基金疯狂做空、公募基金大规模撤离;另一边却是南向资金单日逆势净买入23.94亿港元,显示出内资抄底的决心。
乐观者认为,小米的生态协同效应尚未完全释放,汽车交付量的持续增长仍是亮点。悲观者则指出,小米同时面临着“行业政策周期”与“技术成本周期”的双重挤压,这种压力在2026年将达到顶峰。
小米当前的困境,本质上是从“规模崇拜”到“盈利敬畏”的转型阵痛。过去资本市场愿意为小米的成长故事支付溢价,现在则需要看到实实在在的盈利能力。
雷军曾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如今风停了,小米这头“飞猪”正在经历重力考验。造车不是手机,光靠性价比和营销再也不能所向披靡。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aodian/79080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