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社会焦点

车企自导自演的5000万订单骗局,订单造假触目惊心,买车不能看销量

一场由车企自导自演的“订单狂欢”正在中国汽车市场上演,数字背后的水分可能远超大家想象。

“上市1小时,订单突破XXX万”——这样的宣传文案,现如今在各家车企的预售海报上司空见惯。仿佛不发布一张这样的“捷报”,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爆款”。

而据机构统计,从今年年初至8月底,全国车企宣称的订单量汇总竟然突破了5000万辆,而中国汽车市场全年销量预期仅为约3000万辆。这个数字游戏背后,隐藏着一条从大学生、供应商到黄牛的虚假订单产业链。更有业内人士透露,某些车企甚至要求区域经销商每月必须完成固定“订单量”,未达标则扣减返利,倒逼经销商通过“虚假下单”冲业绩。这一下,不仅“订单营销”彻底不管用了,中国电车行业还成了全球汽车圈的笑话。

订单数字的游戏

2025年,中国汽车行业的利润率已降至3.5%,为近八年最低。但同期,部分新势力车企通过虚假订单营造的“繁荣”,却在加剧市场泡沫。原阿维塔科技副总裁李鹏程曾公开质疑:“中国乘用车订单已达5000万辆,其中80%在新车发布后72小时内被‘刷’出去。”

这些看似亮眼的订单数字,表面上映照着市场的空前繁荣,实则悄然揭开了行业“订单游戏”的遮羞布。这场虚假繁荣不仅误导消费者,更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扰乱整个供应链的节奏。蔚来创始人、董事长李斌也坦言:“如果按照大家公布的订单数,(全国汽车销量)都有1亿辆了。我们没有参与这个‘通货膨胀’。”

小订与大定,欺骗自己也欺骗消费者

要理解这场“虚假繁荣”,首先需理清所谓“小订”与“大定”的区别。“小订”通常指消费者在购车意向阶段支付的一笔小额预付款,金额一般在2000元至5000元之间,有些甚至不到一千元。它具有较高的灵活性,消费者可随时退款。

“大定”则意味着购车流程进入实质阶段。消费者此时通常已确定车型配置,签署正式购车合同,并支付一笔金额更高(常见为1-2万元)、通常不可退还的定金。

然而,即便进入“大定”,消费者仍可能享有“犹豫期”——一般1至3天不等,期间仍可取消订单。因此,即便是车企喜报中“大定突破X万”的数据,仍存在一定水分。

自己骗自己的一场“秀”

为什么车企如此热衷于在订单数据上做文章?市场竞争已趋白热化。一款新车若能在发布初期就打出“小时破万”的口号,极易形成“热销爆款”的公众认知,进而触发消费者的从众心理。

据透露,目前存在有专业团队为车企提供“小订过万”的全套营销方案,包括组织内部员工、经销商合作伙伴下单再退款,雇佣网络水军营造热销氛围。更令人惊讶的是,这条产业链已经渗透到各个角落。

有企业以“员工福利”名义,强制内部员工参与小订,事后统一退款,单次活动即可制造数千笔虚假订单。在校园里,“兄弟,你买车了吗?”成为一些大学生之间的暗语。他们通过下单截图,从中介处获得150元/单的报酬,整个过程比点外卖还快。

而等到新车发布三五月后进入批量交付阶段,真实的上险量与交付量便会逐渐浮出水面。届时,不仅泡沫破裂,更将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基于虚高订单做出的生产计划,极易导致库存积压、资金周转困难。一旦真实需求无法支撑产能,车企将面临巨大的经营风险。

黄牛也嗅到了商机,他们囤积订单名额,然后以1.3万元甚至更高的价格转卖给急于提车的真实消费者。这种期货式的炒作,进一步扭曲了真实的市场需求。

监管出手整治乱象

面对汽车行业营销乱象的蔓延,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联合开启为期3个月的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集中整治非法牟利、夸大和虚假宣传、恶意诋毁攻击等网络乱象。

工信部明确要求车企接入国家汽车数据中心,实时上传订单生成、支付、退订、交付等环节数据,且需标注订单类型(小订/大订)、定金金额、退订原因等关键信息。监管部门还运用区块链技术对数据进行存证,可追溯每笔订单的真实流向。某车企在接入系统后,其宣称的“上市首月订单3.2万辆”被核查出包含1.2万笔虚假订单。

官媒《经济日报》也公开发声,指出该给国内新能源车企订单泡沫挤水分了,并呼吁对订单数据与最终交付量差异过大的恶意造假行为,一经查实,从重处罚。

面对部分车企频频爆出的质量问题,消费者的购车决策也正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未来购车时会将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体系作为首要考量因素,而非营销噱头或订单热度。购车者在决策时会仔细对比车辆的订单数量与实际交付量。一旦发现实际交付量相比订单有较大差距的,便会直接将该车型排除在考虑范围之外。

消费者开始意识到,预热期的订单数据不过是营销手段,真正值得关注的是车辆的实际使用体验、可靠性和保值率。那些愿意用产品说话、用口碑积累信任的企业,才真正具备穿越周期的力量。

历史总是相似的。2000年纳斯达克泡沫中,网页公司靠“点击量”融资;2016年共享单车热潮中,城市被五颜六色的单车淹没。如今,车企把“订单”当成新的KPI,故事好听,财报好看,可路上跑的车不会说谎。虚假的订单狂欢终将退潮,当新车进入批量交付阶段,真实的上险量与交付量便会逐渐浮出水面。毕竟,真正的销量不是刷出来的,而是由消费者用真金白银投票决定的,大家对于这种情况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呢?不妨留言讨论。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www.jinnalai.com/jiaodian/78935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