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几个月前,小米汽车还被网友称为“新能源的搅局者”,SU7的交付现场人头攒动,提车甚至要加价排队。
然而到了如今,小米汽车在二手车市场的热度却骤然冷却——保值率从榜首滑落,价格一夜之间“崩塌”,车商直呼“不敢收”。
在北京花乡二手车市场,这一幕尤其典型。这里是全国最大的二手车集散地之一,但记者探访发现,小米旗下的两款车——SU7与YU7,几乎“人间蒸发”。一位车商指着空荡的展位苦笑说:“前阵子刚收的小米SU7标价25万,结果三天后市场价跌到23万,卖一台赔两万,谁还敢碰?”
另一位商家则摊手表示:“手里二十多台小米,真的给我干怕了。刚上市时一车难求,现在倒是想卖没人敢接。”

从加价提车到“急于出手”,反转来得太快
最离谱的是,就连小米汽车的“定单”都在二级市场崩盘。原本二手平台上,转单价需要加价上万元,如今却只要2500到3500元,还得看买家愿不愿意接。
有卖家苦笑着说:“快提车了反而越卖越便宜,不卖怕贬值更快。”
在二手车商的逻辑里,小米的“价值曲线”已经彻底断裂。车商做的是高周转、低利润的买卖,一旦行情波动太快,宁可不收车,也不会冒险压货。
一位经销商坦言:“收回来三天就能赔几万,这不是做生意,是赌博。”

价格崩盘的背后,不只是市场反应
要理解小米汽车这场“保值率雪崩”,不能只看表面。
价格的剧烈波动,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首先,是品牌信任的脆弱性。
小米是消费电子出身,转型造车虽然话题性强,但汽车行业讲究的是技术积累、供应链稳定与售后体系。
很多人买SU7更多是“情怀下单”,当市场热度褪去、口碑两极分化时,这部分“情绪溢价”自然消散。
其次,是价格体系的不稳定。
小米在上市初期采取了较为激进的定价策略,希望凭借性价比打入市场,但这也导致了一个问题——定价过低挤压了后续空间,导致后期优惠、活动、改款一出,就让老车主“割肉”。
这与特斯拉早期的价格策略类似,但不同的是,小米缺少足够强的品牌支撑去“扛波动”。

二手车商不敢收:怕的不只是亏钱
“怕起火,不敢进车。”这是花乡一位资深车商的原话。
除了价格下滑,舆论风险也是让二手车商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
近期,小米汽车在网络上被频繁卷入“电池安全”“过度宣传”等争议事件,虽有部分内容未经证实,但足以让车商担忧。
“买卖二手车最怕两个字——不稳。”
对于车商来说,小米车不是卖不掉,而是太不确定:
今天25万,明天可能23万;今天口碑爆棚,明天可能被负面淹没。
当风险无法量化,他们宁愿选择观望。
于是市场上出现了奇怪的现象——不是没有车,而是没人敢卖、也没人敢收。

“保值率”不是一场价格战,而是一场信任战
小米造车的成功与否,早已不在“销量榜”上决定,而在于能否建立起长期的信任与价值体系。
特斯拉能在经历无数次价格震荡后依然立足,是因为它在用户心中是一个“技术品牌”;
比亚迪能稳住高保值率,是因为其在混动与供应链领域的绝对优势。
而小米,目前仍在从“爆款心态”走向“长期主义”的路上。
消费者愿意为手机更新两年,但不会接受汽车两年就大幅贬值。

写在最后:风口的尽头,才是真实力的起点
小米汽车的保值率崩盘,不代表它的产品彻底失败,而是说明**“造车热”开始进入理性阶段**。
浮躁的情绪退潮后,品牌真正的造车功底、售后体系、技术底蕴,才会显露出来。
风口上能飞的猪很多,但能活下来的,才是真正的玩家。
而这一次,小米要证明的,不再是“能造车”,而是“能撑多久”。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aodian/78702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