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9日的夜晚,对数千万工商银行用户而言,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
当许多人像往常一样打开手机银行查看账户时,却被眼前的一幕惊出一身冷汗:
存款余额不翼而飞、理财基金持仓消失、甚至连贷款负债也一同清零,总资产和总负债栏目齐刷刷显示为0.00元。
一场突如其来的系统异常,在社交平台上瞬间引爆了网友的焦虑。
恐慌情绪如野火般蔓延。
北京的张女士在深夜查看工资到账情况时,发现账户余额归零,第一反应是遭遇了电信诈骗,连夜反复拨打工行客服电话,却因咨询量激增始终无法接通。
社交媒体上,用户们纷纷晒出截图求证,有人调侃意外实现无债一身轻,但更多中老年用户对着空白的理财页面手足无措。
部分用户发现自己的资不仅清零,甚至出现诡异波动,有的黄金持仓显示减少10%,有的贷款记录被消失,还有人苦笑“贷款怎么不跟着一起没,差点以为不用还了。
这场波及全国多地用户的异常持续数小时至半天不等,客服热线彻底被吓坏的用户打爆。
直到10月30日上午,工商银行才通过媒体采访作出回应,确认异常是“系统故障导致的显示问题”,原因被归结为“前端端口数据同步延迟”。
客服一再强调“用户实际资金安全不受影响”,并建议用户通过查询交易明细或栏目详情页获取真实数据。
然而,银行直至事件发酵近10小时后,仍未通过官方微博、微信等渠道主动发布公告,仅依靠客服被动回应。
这种“低调”处理方式,进一步加剧了公众的质疑和不安。
截至当天午后,多数用户数据逐渐恢复,但这场虚惊留下的信任裂痕,却难以迅速弥合。
这起事件让人不禁想起多年前马云那句犀利的断言:“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
如今看来,这句话依然刺耳。
当年银行跨行取款收费、办事效率低下等痛点,催生了互联网金融的崛起。
而如今,当工商银行这样的“宇宙行”年投入285亿元金融科技资金、配备3.6万名科技人员,却连一个App的资产显示稳定性都保障不了,这简直是数字化时代的一记耳光。
网友们的愤怒并非无理取闹:“银行每年维护费那么多,一个App都搞不定?”
“这关乎身家性命,怎么能说崩就崩!”。
更讽刺的是,此前还有银行高管自称“弱势群体”,可当普通用户面对系统崩溃、客服占线、官方沉默时,真正的“弱势”一方究竟是谁?
技术黑箱面前,用户只能被动接受数据延迟的模糊解释,连故障具体原因都无人告知。
这种信息不透明,与银行对用户资产数据了如指掌的透明人掌控感,形成尖锐对比。
工行引以为傲的“两地三中心”灾备体系号称能实现数据“零丢失”,却败给了一个前端显示BUG。
业内专家分析,问题可能源于前端代码测试不足、新旧系统兼容性缺陷,或是异常校验机制盲区。
这暴露出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层弊病,重核心系统投入,轻用户体验的“最后一公里”。
工行“清零事件”并非孤例,而是近年来银行系统故障频发的集中爆发。
2023年,建设银行因系统问题导致线下网点业务停摆;工行自身更是前科累累,去年12月转账功能异常、今年10月初登录卡死、甚至此次事件前一日还有用户反映转账异常。
更不必说社交平台上持续涌现的吐槽:人脸识别失败、操作死循环、页面白屏……这些看似微小的体验漏洞,不断消磨着用户的耐心。
网友的抱怨背后,是对金融机构责任心的深刻质疑。“如果连余额显示都能随意出错,谁敢相信更复杂的交易安全?”
“技术投入的钱到底花哪儿了?难道只用来做财报里的漂亮数字?”
工行在此次事件中,未主动通过官方渠道发声,仅靠客服间接回应;而此前多家银行出现故障时,也惯用“技术原因”一带而过,缺乏事后详细说明。
这种“回避式公关”,进一步放大了用户的不信任感。
归根结底,金融数字化的本质不是堆砌技术数据,而是守护人与财富的连接。
当系统频繁翻车、回应缺乏诚意时,用户对银行的信任也会随之清零。
正如一名用户所说:“即使知道是系统问题,看到余额为零时依然心惊胆战”。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aodian/78647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