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社会焦点

女子落水获救后要求救人者删视频,并非简单的“恩将仇报”

近日,一则关于“救人者记录善行却遭被救者举报”的新闻,引发关注。据三湘都市报报道,10月14日晚,浙江杭州一女子落水,被途经此处的高先生救起,其救人经过被路过的网友拍了下来。次日,高先生将获取的一段视频传到了自己的社交账号上。但视频发出后不久,被救女子联系要求删除。随后,对方以“侵犯肖像权”为由进行举报,平台的下架通知便紧随而至。

救起落水女子,发个视频记录一下,也想让网友们夸一夸,这本身没有问题。但令救人者高先生没想到的是,等来的却是被救者的“举报”。此事在网络上引发不小争议,网友们看法不一。有人质疑,女子是“恩将仇报”,救人者发个视频怎么了?但也有网友表示理解,救人是善事,但他人隐私权益也同样值得被尊重。

善意记录引发风波,救人者发个视频求表扬,有错吗?当然没有,善行值得被记录,也值得被肯定与褒扬,传播善行也有助于形成见义勇为的良好社会风气。但反过来,被救女子的要求过分吗?如果说视频发出来确实侵犯了其隐私,尤其是考虑到落水后有些画面可能并不适合广泛传播,女子要求下架视频,展现了自身对隐私边界的敏感,似乎也能理解。

其实,这起事件并非一起简单的权利纠纷,更不是所谓的现代版“农夫与蛇”的故事,它背后折射出的是,如今人人都有麦克风,镜头无处不在,我们该如何平衡好救助者的热情与被救者的隐私权的问题,又该如何避免救人者与被救者陷入公众的过度审视。

就在不久前,湖南娄底吴女士救人时发视频同样也遭到质疑。据媒体报道,9月16日,湖南娄底某小区,一名4岁女童不慎从20楼坠落,所幸落在13楼雨棚上,被邻居吴女士发现后,吴女士紧紧拉住女童,一边安抚,一边让儿子拍视频发到业主群求助。邻居们闻讯赶来,接力拉住女童。随后民警与消防人员赶到,女童被成功救下。然而,对于这样一场善举,却有人质疑吴女士往业主群发视频会耽误救援时间,甚至还有认为她是为了“求表扬”。

回看这两起救人事件,施救者发视频的原因或许有所不同,但他们却同样都遭遇了“被审视”的命运。当然,在救助女童这起事件中,施救者吴女士这样做是为了求助,公众完全不必苛责其发视频耽误时间等。但这也折射出另一个问题,当善行被曝光在镜头之下,被置于公共聚光灯下,救人者在可能获得更多褒扬与肯定的同时,也面临着遭遇“过度解读”的风险,这样的审视目光是否又会令救人者有所担忧,从而影响其救助热情呢?

该出手时就出手,彰显了人性本善的坚韧。好人好事当然值得宣扬,救人者“求表扬”也没问题,但被救者的隐私权同样也不容忽视。相信只要彼此多一些理解,就能少一些误会与摩擦。而如何在传播善举与捍卫隐私之间找到平衡点,还需要社会共同努力,一方面要善待助人者,让好人不吃亏;另一方面,同样也应构建起尊重隐私的助人文化。比方说,在发布善举时,主动询问被救者意愿;对需公开的内容进行面部模糊、变声处理等。与此同时,社会舆论也应保持理性与宽容,既要肯定见义勇为的崇高,也要理解并尊重公民维护自身隐私的权利,避免对救人者或被救者过度苛责与审视。

回到杭州这起救人事件,或许它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宝贵的探讨契机,去反思镜头下善行与隐私的边界,这样的讨论并非只是“打打嘴仗”,而应视为一次社会文明的进步。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aodian/78395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