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在2025年确实处在一个多事之秋。
小米SU7成都事故中路人救援却无法打开车门的无奈,以及后续官方回应的沉默,让这家备受瞩目的车企陷入了巨大的舆论风波。事已至此,这已不再是单单一起事故的问题,而是小米汽车在安全事故、营销方式、用户信任和危机公关等多重挑战的集中爆发。
一、安全信任危机
成都事故暴露致命缺陷
2025年10月13日,成都一辆小米SU7发生严重碰撞后起火,现场多名路人参与救援,却无法从外部打开车门。
一位小米SU7车主透露:该车型门把手为半隐藏式、电控开关,车辆断电时外部无法通过机械方式打开,这与官方宣传的“碰撞后自动解锁”形成致命反差。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武汉再添安全事故
让人没想到的是,距离小米SU7成都事故才仅几天时间,武汉又有一辆小米SU7失控撞倒护栏,车轮脱落崩飞10米开外,虽然具体原因尚未明确,但接连发生的事故显然又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小米汽车安全性的质疑。
行业安全标准收紧
小米SU7成都事故发生后,工信部便已针对性地就《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强调必须配备机械释放装置。这种监管的快速响应,反而凸显了小米在安全设计上可能存在的短板。
二、营销争议与信任透支
到这不少朋友可能会问,为什么小米SU7只要一发生事故,在网络上的舆论和争议就会如此之大呢?其实在我看来,这是小米雷军过度营销导致的品牌被反噬的结果。
众所周知,小米长期依赖“参数堆料”和“大字吹牛、小字免责”的营销策略,平常不出事时还好,但只要一出事,涉及到了像生命安全这样的议题,往往就很容易引发公众对其强烈的反弹。
正如这次的小米SU7成都事故车门把手打不开的问题,如果小米能及时站出来回应问题、摆正态度,公众也不至于会在网络上有如此大的意见和不满情绪。
若再往前推,小米汽车也还发生过像SU7 Ultra选装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售价高达4.2万元,官方宣传其具备空气动力学优化功能。但车主实测发现,该配件内部结构与普通铝制机盖差异甚微,实际功能与宣传严重不符。以及面对车主质疑,小米汽车仅以“信息表达不清晰”回应,补偿方案为2万积分(约价值2000元),与选装费用相比差距巨大,引发消费者集体维权这样的事件。
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小米之所以会“沦落”成今天这样的地步,跟这家公司自身平日里的做法其实也是有很大关联的。
三、危机公关不当
最后,现在的小米汽车,我觉得其实是对危机应对有所失当的,而具体也表现为以下这几个方面。
一是回应迟缓且避重就轻:成都事故发生后的72小时内,小米官方始终保持沉默,仅将原因归咎于“用户未及时接管”,对智驾系统成熟度、电池防护等核心质疑避而不谈。
二是企业创始人形象被颠覆:在成都事故发生的同一天,雷军仍在微博转发新车宣传图,配文“阳光下更好看”,对受害者家属未作直接慰问。这种“商业优先”的态度与汽车行业应有的生命敬畏形成鲜明对比。
三是用户关系恶化:小米对SU7车主的退钱、改配诉求,以“重新排队30-40周”变相拒绝;面对242名小米YU7准车主因超长等车周期发起的集体诉讼,也未给出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背离了其“与用户交朋友”的初心。
总之,如今的小米正站在风口浪尖之上,想要化解这次的危机,我觉得光靠动人的口号已经行不通了,还是需要有踏踏实实的行动来对外界质疑进行回应才行。毕竟,卖车可和卖手机不同,手机坏了顶多卡顿、重启、关机,但汽车如果坏了有问题,那可就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也希望这一起起的事故,能让小米汽车和雷军都能够有所警醒和尽快改进,因为,造车真的不是儿戏...(文/优视汽车 大卓 )
注:配图来自网络,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一并感谢!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优视汽车的立场。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aodian/783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