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是一种人们生活中常见的情感,其通常源于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认知与他人比较后的失衡。
这种情感毫无疑问是不好的,但却是大部分人都会有的一种心理。
屈原在《离骚》中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的表述;
用以说明那些心术不正的小人对忠良的诽谤。
现代诗人艾青则更加直白,他说“嫉妒是心灵上的肿瘤。”并且还是“恶性的”。
在具体的事件和互动行为过程中,嫉妒还有不同的程度及表现形式。
对于一个三观比较正的人而言,我们一方面要控制自己,不因嫉妒之情而做出违背道德的行为;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其他人基于嫉妒的伤害。
比如在2025年6月19日的“十个勤天”演唱会上,一起发生在陌生人之间的、基于嫉妒而产生的暴力事件就成为了很多人讨论的热点。
在演唱会现场的幸运粉丝抽取环节,一位凭借手写信成为“幸运儿”的粉丝得到了歌手组合的关注;
现场大屏幕的画面以及所有粉丝的焦点都聚焦在这位女生身上。
然而,当镜头给到她时,在其左下方,一个身穿黑衣、戴眼镜的女生将手高高举起,严严实实的挡在这位幸运粉丝脸前。
一开始还有人认为是无意,但这个黑衣女不但一脸得意,还通过变换手部动作等方式进一步阻挡幸运粉丝露脸。
即便是在别人的之下,幸运粉丝想到了站起来,但刚刚站起来,大屏幕拍照的时间就结束了,这位“幸运”的粉丝等到的是漆黑的屏幕。
事后,事件相关评论区可谓是“炸开了锅”:
几乎所有网友都在抒发自己对黑衣女的不满,甚至是愤慨,有人表示“恨不能将手伸进屏幕”;还有人表示如果是自己,会将其手拍打下去;
还有的现场观众则公布了一些细节:
原来工作人员提前来通知过,黑衣女早就知道自己和幸运观众的机会“擦肩而过”,其满脸嫉妒的表情还被现场观众拍了下来。
但也正是和幸运观众离得近这一点,让其内心的嫉妒之情进一步发酵,产生了“搅黄”大屏幕环节的念头。
黑衣女的行为其实很低级:她这样做对于幸运观众不会起到太大的负面影响,因为其已经事先收到了官方的通知和奖励;
同时在极大的曝光之下,其个人的行为也被放在了阳光下,被众网友一同批判,可谓是“社会性死亡”。
嫉妒的情况常有,但黑衣女的行为已经算得上是病理性嫉妒(Pathological Envy)了,甚至是其中比较极端的表现。
心理学家希尔施(Helmut Hirsch)曾经对病理性嫉妒制定了三个判断标准:
一是明确感知他人相对于自己的优势所在(案例中是黑衣女提前得知幸运粉丝的位置);
二是对于自我的质疑(诸如“为什么不是我”的疑问);
三是产生破坏性的行为(遮挡幸运粉丝的面部)。
由此可以判断,其行为本身已经远超“嫉妒”,已经不仅仅是在双方差距的基础上有消极情绪,而是要通过自己的行为破坏他人的生活。
正如现场的影像记录所展示的,黑衣女不但没有任何愧疚;
反而还在镜头中全程面露微笑,还整理外表、全程拍摄,丝毫看不出任何“自己行为不恰当”的认知。
基于此事,也有很多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类似经历,包括但不限于在幼年时期被“陷害”、被亲近的人“陷害”甚至还有危及人身安全的嫉妒危害……
人们纷纷感叹:不要认为没有人会因为嫉妒而陷害你,这种人不但存在,而且可能就在你身边!
对此,为了在某种程度上提前防范这些嫉妒心比较强的人对自己做出不好的行为,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对方来大致“预判”;
那些像文中黑衣女一样,会因为嫉妒而损害他人的人,一般会有一些特征:
1.这些人往往比较自恋,他们十分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急于在各种场合展示自己,成为“焦点”。
一旦你有某方面比较优秀,就会成为其嫉妒的对象。
2.这类人有比较强的马基雅维利主义(Machiavellianism)倾向,常常将自己的利益凌驾在他人之上,利用甚至践踏他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3.这类人一般处于精神病态(psychopathy)状况下:他们冲动、攻击性强、情绪冷漠,很难融入,只能被身边的人适应。
如果发现有以上特征的人,那么最好避开与之的利益往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就可能因为对方的嫉妒而被设计陷害。
-The End -
作者-木易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aodian/763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