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想必各大主流车企的公关和智驾部门彻夜难眠,今年的奖金估计要泡汤了。
原因就是懂车帝的《懂车智炼场》栏目一口气集齐了36款车,包下了一整条封闭高速,让我们看清了当下各家吹得神乎其神的“智驾”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
具体的测试项目和内容这里就不再赘述,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己去搜,建议1.5倍速观看,因为视频实在是太长了。
当然,在这里我先叠个甲,本文不针对具体车辆的具体表现进行评价,配图仅为示例,只是以一个媒体的视角来思考现阶段智驾的不足。
同时,所有素材均来自懂车帝4K视频截图,如有疑问,请各大车企的法务部联系懂车帝,你们去battle就好。
俗话说:聪明反被聪明误。有时候人太聪明了反而不是好事,对车来说也是如此。
AES的出现,成为了很多车企标榜自家产品智驾能力出色的工具。
当前方突然出现障碍物,很多车想的并不是启动AEB、第一时间刹车,而是想着怎么能“圆滑”地绕过去。可惜高速公路不是你一家开的,旁边车道快速驶过的“社会车辆”不会答应你突然的变道请求。
最终摆在你面前的只有2个选择:要么强行变道与旁边车道正常行驶的车辆发生严重剐蹭;要么在本车道急刹。但是由于前期想要绕行的决策失误,此时留给你的刹车时间和距离都不够了,撞上前方障碍物已成必然。
相反,如果一开始就没想着用AES来绕行,而是第一时间启动AEB进行急刹,就算没完全刹住,轻微碰撞也不会造成太大损失,人最起码是安全的。
但是换个角度想,如果每次遇到障碍物都选择刹停而不是绕行,通行效率势必会降低,所以这是摆在智驾工程师面前的难题,“效率优先”还是“安全优先”?
这个问题如果放在明面上来说,大家肯定会选“安全优先”,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安全优先”会招来用户对于智驾体验的抱怨。
如果是真人老司机,遇到高速上前方突然出现的障碍车会怎么做?
首先,老司机在开车的每时每刻基本都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当前方突然出现障碍车,老司机会下意识地看一下旁边车道有没有车(或者上一秒刚刚眼睛扫过后视镜,知道周围车辆的情况)。如果有车就一脚刹车踩死,如果没车就果断变道避让。
这些看似简单的操作,对于智驾来说可就要了老命了。如果车辆实时监控四周的环境(包括后视镜里远方的车辆),那对感知硬件以及算力的消耗将是巨大的。
所以“效率优先”还是“安全优先”,将会是一个长期纠结的话题。
测试中可以发现,有些便宜的智驾车型,在某些情况下的表现反而更好。
原因很简单,这些便宜的车型知道自己的智驾感知软硬件都一般,所以在遇到拿不准的危险情况时,往往会选择最保守的方案。
而那些仗着高阶传感器和顶级智驾算力的车型,遇到这些情况反而会选择“铤而走险”,说到底还是“效率优先”与“安全优先”的问题。
即使是同样的软硬件,工程师的调校也很关键。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时刻保持敬畏之心,宁愿刹停后看清楚再启动,也不要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冲一下,因为这一冲很可能就是一辈子。
不过,对于这次测试的合资选手们来说,不管贵不贵,表现基本都差不多。
所以买合资车的朋友,别对智驾抱有太大期望,关键时刻祈祷AEB能有效发挥作用就行了。如果能选的话,尽量买个轮胎宽一点、刹车盘大一点、刹车距离短一点的,比什么花里胡哨的智驾功能都要实用。
当然,如果抛开智驾能力,从另一个维度思考问题,“贵”的车确实是更安全的。
比如对于某些自重超过2.5吨的“公路坦克”来说,不管它们刹不刹得住,反正撞到大部分社会车辆,自己也不会吃亏。
但是这种想法也很危险,万一遇到的是百吨王,硬碰硬的滋味可不好受。
不管车企的营销团队吹得多么天花乱坠,大家始终要明白一点:生命只有一次。
在发生碰撞的前1秒紧急退出智驾,已经成为很多车企“甩锅”的经典手段。
这样的话,即使是发生了严重事故,车企在发公告的时候也能“义正言辞”地说一句:碰撞发生时,车辆未处于智驾状态。就好像这次碰撞与智驾无关似的。
但是那时候,车主可能都不在了,还去纠结碰撞那一秒到底是什么状态,早已没有意义。
对于车外的生命同样如此,虽然很多家都在宣传车辆对于“异形障碍物”的识别,但是真的遇到前方的野猪,直接撞上去的占了绝大多数。
人类驾驶者遇到穿行的麋鹿尚且知道紧急并线进行避让,并由此开发了“麋鹿测试”,为什么到了高阶智驾这里,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变得束手无策了?
说到底,这些都是智驾中的长尾问题,因为遇到的概率极低,所以花费大量精力去训练这些场景显得很不划算。
车企又不是慈善家,这一切都是权衡利弊之后的结果,毕竟只有小孩子才讲对错。
但是我们扪心自问,无论是“消失的前车”、“临时的施工改道”、“夜间的障碍车”,还是“拦路的野猪”,谁又能保证自己开车一辈子,一次都遇不上呢?
万一遇上一次,按照现在的智驾水平,估计不会再给你重来的机会了。
当然,我也不是在刻意贬低现阶段的智驾,只是想让大家清楚地认识到:智驾暂时还代替不了人驾,人机共驾才是现阶段的最优解。
希望下次车企在做智驾相关的PPT时,能够稍微收敛一点。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car/764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