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近日,不少中国车企和电池企业在德国慕尼黑举办的国际车展上抢尽风头。进军欧洲已经成为大多数国内车企应对内卷的中国市场的好出路,而慕尼黑这样的国际车展,是中国车企秀肌肉的最佳舞台。然而,德国车企怎么会愿意沦为配角。】
撰文|张大川、编辑|禾 子
慕尼黑车展,给了德国乃至整个欧洲消费者一个近距离了解中国电动车的机会。
对于德国消费者来说,中国在智能电动车领域的快速发展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去年,比亚迪拿下了欧洲最大的租车公司SIXT10万辆的订单,而这些订单本来概率是由大众所获得;今年,上汽大众开启的大幅促销,更是让德国消费者以远高于中国消费者的价格来购买ID.3,引发了德国消费者的不满。而这背后无一不是体现出中国智能电动车在欧洲市场的竞争力。
中国企业在慕尼黑车展抢C位
在这次慕尼黑车展上,包括比亚迪、零跑、阿维塔、赛力斯、名爵、小鹏六个来自于中国的汽车品牌集体亮相,让德国以及整个欧洲市场的消费者有了一次近距离了解中国整车企业的机会。这些企业各自的情况有所不同,比亚迪和名爵已在欧洲市场已经有了不小的销量基础;小鹏和零跑,已经或即将和欧洲车企达成合作,进行技术授权,为中国车企正名;阿维塔和赛力斯则是两家有着华为技术加持的车企,在智能网联方面借助华为智选车的技术有望对欧洲车企进行降维打击。其中在慕尼黑车展首发的阿维塔12凭借惊艳的造型,更是成为现场瞩目的明星车型之一。
电池领域企业参展企业包含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欣旺达、中创新航、瑞浦兰钧、孚能科技等 13 家企业。中国电池企业在欧洲的集团作战能力毋庸置疑,无论是从电池企业的规模上,还是从电池产品性能来看,中国电池企业在欧洲市场几乎难逢敌手。但最近在欧洲动力电池市场上有两个事件值得关注:一是有消息传,宁德时代在匈牙利的工厂因为地下水问题被欧盟调查;另一个是欧盟新的电池法生效,对整个电池碳足迹以及未来的回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些都给未来中国电池企业进军欧洲市场敲响了警钟。
德系车企并不会束手待毙
作为主场作战的德系车企,在这次慕尼黑车展上也是竭尽全力。
奔驰带来了MMA架构上的首款车型CLA级概念车,这款车型离开最终的量产版本已经非常接近。无论是从三电还是从智能网联角度来看,奔驰的下一代电动车都已经具备了较强的产品力。未来,随着CLA级电动车在国内市场的正式上市,其在车展上所吸引的目光绝对不会少于新势力车型。如果定价比较合理,很难不成为一款爆款车型。至于宝马则发布了BMW新世代概念车,联手之前已经亮相的BMW Dee数字概念车和BMW i循环概念车(BMW i Vision Circular),从“电动化”、“数字化”、“循环永续”三大维度勾勒了宝马未来发展的方向。
大众则是在欧洲首发了ID .家族的首款纯电动轿车ID.7,同时亮相了ID.家族的GTI概念车。这两款车型的分量虽然不如奔驰和宝马的概念车,但是大众在智能电动车领域所作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在中国市场,大众和地平线、小鹏、智己等芯片和整车企业达成的一系列战略合作,而将来随着SSP架构的逐步推进,以及大众对于CARIAD自研策略的调整,大众在智能电动车领域的潜力还是值得期待。
欧洲市场多方博弈
相比于今年之前上海车展上国外车企高管组团来观摩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态势,这次中国车企在慕尼黑车展上的亮相,则是给了欧盟消费者近距离观察中国智能电动车的机会。对于中国车企大举进军欧洲,在欧盟市场内部一直有两种声音。
包括大众、奔驰和宝马在内的德国车企,由于在中国市场利益过大,因此并不赞成通过贸易手段来限制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的发展。因为一旦中国政府进行反制,必然会波及到德国车企在中国市场的利益。因此在这次慕尼黑车展上,德国总理舒尔茨官宣了高达1000亿欧元的补贴政策。通过对整个电动车产业链进行扶持,提升德国车企在电动车领域的竞争力。
但包括Stellantis、雷诺在内的法系车企,则一直主张对中国车企进入欧洲开展贸易调查。对于这些车企来说,欧洲市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相比之下,它们在国内市场的利益并不大。换句话说,即便中国对欧盟采取反制,依然不会过多影响到这些车企的整体表现。但如果包括比亚迪、MG在内的中国品牌在欧洲电动车市场疯狂扩张,则会动摇这些车企的根本,毕竟这些法系车企的电动化转型明显比中国以及德国车企慢了不止一拍。而作为法系车企的代表,法国和德国两国政府之间未来就针对中国整体的贸易政策的角力也将持续下去。
正因此,从中国车企的角度来看,其必须抓紧如今的窗口期,一方面加快在欧盟市场提升品牌知名度,另一方面加快在欧洲市场的建厂步伐。尤其是像MG和比亚迪,已经到了可以建厂并开始盈利的体量。而对于新势力车企来说,寻找欧盟当地的合作伙伴进行合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比提升出口欧洲的整车数量更加重要。只有和欧洲当地的利益深度捆绑,才能确保自己未来在欧洲的经营能够持续下去。
点评
无论是奔驰还是宝马,它们都有足够的试错成本。哪怕一代或是两代车型出现落后,依然有着足够的资本后来居上。因为无论是从体系能力,还是从品牌角度来看,它们都有非常深厚的积累。而这些积累是国内车企,尤其是一众新势力车企所不具备的。我们利用先发优势,构建产品力的领先。不过,全力研发电动车的传统德系车企,其后劲不可小觑。未来谁能够站在全球智能电动车舞台的C位,还是需要看产品力的比拼。
(本文系《禾颜阅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car/363866.html